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上,玉米已经进入收获期。
尽管丰收在望,种粮大户陈卓已经开始为明年种什么犯愁了。
“国外玉米运到中国,还要比咱们玉米每吨低将近一千元,玉米降价是早晚的事。”陈卓说。
在中国产粮“状元市”吉林省榆树市,像陈卓这样担心玉米政策变化的农民并不在少数。
年初开始,中国相关政策研究和决策部门的官员,密集奔赴东北地区开展玉米收储政策调研,希望推出与市场接近的收储政策。
9月17日,中国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调整为2元每公斤。这是自2008年以来临储价格的首度下调,相关专家及企业界人士认为,此举将有助于国内玉米市场从“政策市”向“市场市”过渡。
同时,中国农业部在东北四省区部署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吉林省农委公布的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相较2014年减少了91万亩。
中国东北部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由于玉米作业简单,适应性强,加上政策推动,东北地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据统计,东北三省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由2003年的9417.3万亩增至2014年的16954.5万亩,11年间种植面积增长了7537.2万亩。
“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的增长,是由大豆、水稻以及杂粮杂豆的减少为代价的,‘五彩农田’变成了‘黄金玉米’。”吉林省农科院院长吴兴宏说。
玉米独大的生产种植结构,在东北地区形成了特有的玉米经济形态,让玉米不断在“资源”和“包袱”之间变换,东北地区曾出现多轮玉米滞销现象。目前,东北地区的玉米库存高达3208亿斤,占全国玉米库存的78%。
同时,从最低保护价设立到2008年临储政策出台,政策对粮食流通调控力度不断加强,“政策市”逐步成为中国玉米市场乃至粮食市场的主要特征。玉米价格在政策推动下,不断水涨船高,“政策市”在保护农民利益的情况下,干扰了玉米市场,出现了价格刚性上调的市场预期。
目前东北地区四省区库存4300亿斤,占全国的48%。“东北地区收储压力巨大,政策性粮食库存年年‘滚雪球’,中央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宋海河说。
另外,由于农民对最低价收购政策的依赖,不断加大投入,农药、化肥施用量接近极限。农用化肥平均施用量达到434公斤/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导致地力逐渐下降、土壤板结,黑土地流失,不仅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降低,且粮食生产成本逐年增加。
“农产品和玉米深加工企业一定程度患上了‘补贴依赖症’,必须实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破解玉米及部分农产品的两难局面。”中国粮食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
近年来,中国逐步推动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改革,对实施近7年的农产品保护性托市收储政策进行调整,棉花、大豆、菜籽等品种相继由收储改为直补。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应该是生产归生产,市场归市场,更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
2014年,国务院取消了棉花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并对新疆(含兵团)棉花和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5年,油菜籽临储收购也实施新政策,收购定价权下放到各省,而补贴方式分为直接补贴给农民和补贴给油厂作为加工费用两种。一直靠国家财政补贴的临储政策变数增加,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对粮油收储进行改革。
“尽量要用经济杠杆和经济手段,发挥市场作用,少用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作用。”刘笑然说。
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粮食调运和商品粮储备基地。中国在东北实施的多项改革措施,有助于加快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东北地区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采写记者:刘荒、齐海山、辛林霞、王炳坤)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16日在西安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居世界前列,并正在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钱克明当日在出席上合组织经贸部长第14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说,为抵御经济下行,近年来域内各国纷纷出台了新的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与中国提出的“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目前正在进行全面对接,为扩大和深化合作开展顶层设计。
钱克明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外部环境对中国外贸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较大,但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未变
钱克明说,201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仍居全球前列。结构调整成效显现,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消费拉动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升。
钱克明强调,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30%左右。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居世界前列,是国际贸易重要的稳定器,并正在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2014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热点地区,占对外直接投资20%左右。作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新模式,经贸合作区在沿线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了相关国家就业和产业发展,打造了新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加深了中国与域内国家的产业融合。
钱克明表示,中长期来看,中国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将激发出更大的发展红利。中方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本着坦诚、务实、开放的原则,加强与各国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对接发展战略,挖掘合作潜力,创造合作机遇,为本地区经济加快发展贡献正能量,注入新活力,实现共同发展。(记者赵静)
原标题:商务部:经贸合作区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效显著
稿源:新华网
作者: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