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升级版的中国”,意味着更强的全民创新能力、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意味着更充分的法治精神、更多公民权利的实现,对此,我们满怀期待。
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66个国庆日。
就在昨天,第二个法定烈士纪念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不忘历史,才能走向一个可期许的未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我们更应对过往葆有一份由衷的温情和敬意。
更多的人则已经行走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感受着,体察着,累并快乐着。尽管有些地方依然有拥堵,有抱怨,却难以阻隔全民放松身体、放飞心灵的努力。而这样一幅“释放”的图景,无疑是一个“升级版的中国”的最佳表征。
从2013年3月中国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概念,到现在,两年多过去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升级”也早已溢出经济范畴,成为衡量国家转型、民生幸福的不二标志。
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从国务院到各地各部门各层面的简政放权,以及在新近推出的一系列司法改革重大举措,中国的“升级”已在路上。可以预见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改革创新的大门一旦打开,必将出现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局面,当然,也必将冲决那些因为不适应而产生的种种窒碍,蔚成波澜壮阔之势。
中国经济一路走到今天,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绩中累积着矛盾,不转型升级则难以为继。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创新。惟有创新,才有可能释放蕴藏在民间的生产力,也才有可能推动中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而在社会治理层面,同样存在着诸多短板,诸如一些公共服务的不足,某些方面社会公正的缺乏,民众权利时有被侵犯,乃至部分公权力的肆无忌惮等,都会损害民众的获得感,影响改革红利的全民共享。这些情形无不指向“法的精神”,都在呼唤“人本属性”。可见,依法治国,释放民间活力,已经成了当前社会治理的最强音。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强力推进政府改革,简政放权、依法行政、国企改革……一大波改革措施的出台,必将在相应领域发挥不小的作用,也为当前的经济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样的努力,也会进一步明确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在释放社会、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激发创新活力,让改革红利更多地惠及广大民众。
我们也看到,法治精神正在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词,个案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无论是对“大老虎”的公审,还是市井小民的权利主张,这些活生生的法治案例,普法、知法的同时,也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
李克强在9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现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必须靠创新、创业突围”,“创新创业是中国发展的‘新动能’。”
一个“升级版的中国”,意味着更强的全民创新能力、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意味着更充分的法治精神、更多公民权利的实现,意味着更稳定的民生保障、更彻底的“人本属性”。对此,我们满怀期待。
原标题:打造“升级版的中国”有赖全民创新
稿源:新华网
作者:

专访:中国企业应在经济转型中有所作为——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
新华网柏林10月15日电(记者唐志强班玮)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14日至16日访问德国。代表团团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在访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企业应有所作为、坚持创新、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含量。
马蔚华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具有竞争力。中国要想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步伐,必须从依靠大型项目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转向更具创新性、更有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发展上来,实现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主体需要有所作为。
他说,国家的经济转型战略需要由企业完成,政府签订的自贸协定、合作纲领也需要企业具体实施。中国企业不断进取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含量。
马蔚华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工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诞生与成长也相对滞后,中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对国际市场认知和开拓能力等方面与成熟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谦虚谨慎、扎扎实实地学习。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组团进行国际访问的目的之一。
德国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此次国际访问的第一站。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等20余名中国企业家将与德国企业界人士广泛接触,并拜访思爱普、宝马等德国知名企业,了解国际同行的创新机制和理念。
马蔚华说,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对质量和技术的执着追求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但另一方面,最近的大众“排放门”事件也表明,一个有品牌、有影响的企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否则来之不易的声誉会受损害,中国企业应引以为戒。
马蔚华认为,中国和德国在经济上有非常大的互补性,中国有巨大市场,德国有精湛技术。同时在欧洲经济复苏过程中,德国企业正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策略调整。这些都为双方合作创造条件,也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提供了很多机会。
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总体上不会受到国内经济放缓影响。去年,中国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体现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目标和决心。
不过,海外并购和投资充满风险,中国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法律制度,要有充足的融资来源,并做好风险管控。
马蔚华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最缺少的是既懂中国又了解国际市场的跨文化管理人才。人才本土化可以成为企业海外扩张的一种方式,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人才也有很多,能够为中国企业所用。但是,企业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如何更好地展示自身魅力,让人才看到发展机会是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原标题:专访马蔚华:中国企业应在经济转型中有所作为
稿源:新华网
作者: